守初心扎根农垦  担使命投身农技————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农技专家周建华
2024-06-06 16:51    文章来源:阳江农垦
【字体: 打印


他,一位老人,退休近30年来,每当得知某项农业机械技术又获重大突破时,便热泪盈眶、激动不已,甚至兴奋得彻夜难眠……想当年,同龄人都以跳出“农”门为荣,他却特立独行、扎根农垦,于万千潮流纷扰中独树一帜,立足本职和初心,一股脑儿把自己投身于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他就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农技专家——周建华。

 “雏鹰”南下建新功

1938年1月,周建华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的偏远山村,年少的他亲眼目睹过农民之难,亲身体会过农民之苦,于是立志改变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并为此发奋读书,冬夏如一。

1960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农机机械化学院机械系农业机械专业,从此与农业科技结下不解之缘。1965年,学业有成的周建华响应国家号召,服从组织分配,毅然背起行囊,恰似一只雏鹰展翅南下,远赴广东省粤西农垦局高州县大井农场机运公司担任技术员。一年后,他刚转岗到广东省湖光农场报到,却被农垦局抽调到当时的农业机械科研团队,研究制造水稻联合收割机。经过他所在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的刻苦钻研和不懈奋斗,最终于1967年成功研制出首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并批量投入农业生产,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了水稻收割的劳动生产率。

这是“初出茅庐”的周建华在自己热爱的农技科研专业领域首次显露头角,建立新功。

奉差援非舍小家

1973年秋,周建华接到国家农林部的通知,奉差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专家一起远赴非洲援建刚果民主共和国国家大型农场和甘蔗制糖公司组成的联合企业。

而此时,周建华的妻子已有九个月的身孕,加之非洲条件恶劣、疟疾横行、治安混乱,出于对丈夫的爱意,妻子十分不愿意他出国。但周建华已下定了援非的决心,只好多次好言劝说妻子:“援非是国家的决定,农林部选我,是对我的莫大信任,我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相信我,我会很快完成任务,平安回来。

当然,“很快回来”只是周建华对家人无奈却又善意的谎言,因为后来的事实却是,他的援非工作干了整整12个年头……  

科研提质显身手

1973年,虽然刚果民主共和国已经独立了13年,但其国内经济依然十分落后,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农业基础非常薄弱。仅有的东方红拖拉机在原始森林粗野的树根面前基本无济于事,而从美国引进的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220特大马力推土机,工作不到200个小时便因机器中的纸式空气过滤器堵塞被迫“罢工”。

当时,刚果国家和中国都没有此零部件,联合企业建设项目也被迫停止。就在项目捉襟见肘之际,周建华毛遂自荐,勇挑重担。他带领援建科研团队绞尽脑汁,日夜摸索钻研所需机器创新改良的方式方法……“皇天不负有心人”,历时一个月,他们成功研制出油浴式空气过滤器,设备很快恢复了运转,零件升级后的推土机工作时长由200小时直线飙升至1000小时。可以说,这是周建华引领的一次农机改良科技研发过程中质的飞跃。

值得一提还有,上世纪70年代,国内外种植甘蔗过程中的开沟、中耕、破垅三道工序由三种不同的机械分开错时作业,不仅效率低下,还耗时、费力、成本高。为了改变现状,周建华苦心钻研、夙夜匪懈,最终将三套机器的三种功能成功融汇于同一台机械中,让开沟、中耕、破垅三道工序同时运作,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种蔗机械、甘蔗种植技术的奇迹。

“师夷长技”且自强

1984年5月,为完成广东省湛江垦区橡胶更新规划,解决橡胶林、防风林枝桠材、小径材的综合利用率问题,周建华与专家团队前往德国洽谈,成功引进模压复合板技术。1985年底,他再次前往德国取经,全面学习德国先进的机械技术、模压工艺技术;次年7月学成归国,与德国技术专家一起指导建设日用家具生产线、年产28万平方米模压建筑组件生产线、20万个运输货物托盘生产线、年产浸渍纸1200万平方米的浸渍纸生产线。

期间,当一整套德国大型模压木制机械设备随同德国专家进驻广东农垦湛江碧丽华公司,周建华便开始与洋专家们研讨如何安装机械设备。洋专家认为,“几十套大型机械设备的安装,只有从德国调来大型吊装机,拆掉已建好的厂房顶部,才能安装模压设备”。而周建华坚决反对他们的方案,认为拆掉房顶安装会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从德国引进吊装机会增加建厂成本。于是双方各持己见,僵持不下。德国专家见此,一气之下离开碧丽华公司,躲到湛江市海滨宾馆驻点休息,对设备安装不闻不问。

眼看洋专家“撂了挑子”,周建华也不甘示弱,反而干劲更足,积极组织公司工程技术人员,以圆木为轮,推运设备部件,以滑轮组为“吊机”,吊装机器。两个月后,当洋专家再次返回碧丽华公司车间的时候,所有机器已完成安装,洋专家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并感佩地说:“中国专家,真厉害。”

自主创新辟蹊径

然而,当公司进行设备、工艺调试和试产时,双方分歧再次出现。德国专家将他们的那套技术工艺奉为真理,奉为经典,要求中国专家照搬生产。但周建华依然有自己的思考,他拒绝原原本本照搬德国工艺,因为德国生产模压产品的原材料不是橡胶木,他们的工艺在中国“水土不服”,试产产品肯定达不到预期效果。这也再次惹怒了洋专家,“有你们好看的!”德国专家甩下这句话后再次离开公司,很少关心试产工作。

其后,周建华不卑不亢,“如前炮制”,再次带领“土专家”们将德国模压工艺技术和垦区的橡胶木理化性能进行重新研究。经过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尝试,他和他的“土专家”团队将橡胶木成功应用在了模压产品上。半年后,德国专家回到碧丽华车间时被眼前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和过硬的产品质量彻底惊呆,他们再次由衷地竖起大拇指,用那不怎么标准的“洋式”普通话赞叹道:“中国专家,真了不起!”

“加把劲,争第一。”这是周建华的人生座右铭。工作中,他总能在所谓的“先进技术、设备”上找出缺点,并经过苦心钻研将其改进。凭借一系列的农业科技创新,周建华于1990年获得国家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年获得广东省湛江市科技突出贡献三等奖,1998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初心犹在,使命光荣。至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周建华,依旧关心着公司,关心着农垦,关心着国家的农业机械科技,关心着他耕耘了一生、奋斗了一生、灿烂了一生的那份崇高的事业。他在跟年轻同事的一次聊天中说,“其实,从我心底的感觉来讲,退不退休好像都一样,能让我永远感兴趣的只有农机科研这件事儿……”或许,这就是“初心”的魅力,这就是“使命”的伟力。

 

作者系广东省湛江农垦实业有限公司班华新同志  此文分别刊登于2024年《中国农垦》6期2024年《广东农垦》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