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6月18日,已经过了中午时分,火辣辣的阳光透过淡淡的云层,炽热地照射到有如雄鸡般的大山——金鸡弯。当时参加宜林地勘察工作的同志汗流满面,他们所站的位置,就是在那有如雄鸡伸出的长长脖子的山峰。
(昔日的荒山野岭已经成为犹如油画般美丽的景色)
从林二师转业过来刚刚四十出头的场长张元,摊开农场地图,用手摸了摸过早秃顶的头,然后,指着眼前2000多亩荒山,对身边的一伙人说:“金鸡弯是我们新华场的一块宝地。场党委已经作出了决定,要开辟这片荒山,建起高标准的胶园,定要叫沉睡多年的金鸡飞起来!”
他指了一下身边年近50的肖广大同志说:"党委决定由你这个生产队的老支部书记带队。还有你,来锻炼一下吧,小伙子!"看到张场长指了一下我,他那充满期待的眼神,令我怦然心动。没想到自己大学毕业还不到一年,有机会在这里磨砺一下自己,正是自己所期待的,情不自禁地喜形于色。
几天后,我和肖广大同志便带领周仕伟、江官荣、罗惠祥等八个老工人向这片荒山进军了。宏伟的目标,崇高的信念,点燃了大家忘我工作的激情。金鸡弯处于农场的边缘地带,条件异常艰苦,远离场部和墟镇,没有公路,平时的生活物资要靠肩挑解决。炊事员常常从场部挑成百斤重的粮食,走十多公里山路,才回到队里。
开始,我们只能住在邻近的生产队,我也住到大眼坡队一个工人家里。每天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卷起高高的裤腿,趟过水流湍急的小溪。白天到山上工作,晚上大家还要分头到农村挨家挨户做群众工作,动员老百姓来开荒。
半个月后,肖广大同志带领大家动手割茅草,斩杂木,盖起茅屋和茅草伙房。每天晚上,在微弱的煤油灯下,肖广大同志和大家一起研究工作。他身材魁梧,文化虽然不高,但以身作则,在同志们中间很有凝聚力,说起话来总是笑容可掬,有条有理,娓娓动听。我总觉得他讲的话,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鼓动力,这在当时来说是何等重要。在那种艰苦的环境里,大家最需要的正是关爱、信心和力量。他里里外外一把手,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白天他扛起锄头,带领大家开荒,还常常给大家做示范,晚间又要和大家一起开会,或到农村去做群众工作。他家有三个小孩,家务活都落到爱人身上,新队的位置离他家仅有三公里,就在公路边,是到场部的必经之地,但他~心扑在工作上,极少回家,夜里都和大家在茅屋里住,像是大禹治水那样,为了神圣的事业经过自己的家门口,也不进家门。其他八位老工人都因住房未解决而夫妻分居,小孩又不能在身边,但在他的带动下,都十分安心,积极做好工作。
我身为技术员,每天的工作是冒着日晒雨淋,和曾庆余同志一起用三角架到山上测量和规划植胶带,然后,用石灰水做标记,做得非常认真,同一植胶环山行都能保持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在烈日下,我汗流浃背,常常将上衣脱下,把它绕在头上当帽子,抵挡日晒雨淋。
很快,老工人就带着成群结队的民工在山上开荒和修环山行,摆开了战场。个个都光着膀子,穿着裤衩,戴着一顶小草帽,头顶烈日,你追我赶,谁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附近又无避雨的地方,有位老工人喊了一声:"小雨当流汗,大雨当冲凉!大家继续干!"山上所有的人包括民工都跟着冒雨干了起来,谁也不愿回去。这时山上响起了雄壮的歌声: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毛主席的语录歌给了大家战胜一切困难的无限勇气和无穷力量。有时在中间休息时,有的人还唱起了山歌,同头坡有个青年民工最爱唱歌,往往带头唱起了《刘三姐》,大家也跟着他嘹亮的歌声唱了起来,深山沟里响起了大合唱,唱出了垦荒者的激情与心声。
而在住地的半山腰上,有上百个老百姓在挖土方,为建队部开辟一个大的平台挥汗如雨。我白天和大家一起干,晚上又和老工人到农村去,挨家挨户发动老百姓,动员他们来开荒和挖土方。工作虽然繁重,但我常在晚上看书学习,有时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到天亮,枕头边摆着已经翻开的苏联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床头的小煤油灯已经烧干了油,实际上我是太累了。
每当早晨山岚慢慢散去,太阳照到山峦的时候,便听到充满激情而又悦耳的歌声在飘扬:
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太阳照得人身暖,毛主席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照得咱心里亮......
对于这种充满激情的生活,我觉得非常惬意,心里向往已久。
但是,生活不像写诗或者唱歌那样美满如意,当时最大的困难是住房、交通问题未解决,时间短,人手少,任务重,光靠七个工人开荒,就是三年也完成不了四万株开荒的任务。唯的办法就是找民工来场开荒,但他们又不熟悉修梯田挖穴和铺草皮这套开荒技术,工效低进度慢,对于每株四角钱的工价嫌少,有些人慢慢撒手不干了,来开荒的老百姓少了,这可把大家急坏了。这时,肖广大同志就和老工人们一起开会研究,除了积极到农村去动员老百姓来开荒外,更重要的是给民工传授技术,我们老工人个个当起了教员。当民工们掌握技术后,很快提高了工效,算起来他们每天赚的钱不比农场正式职工少。从此,又踊跃参加开荒。在场内外工人农民的共同努力下,仅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了四万株的开荒任务。
党委和张场长及机关各科室的同志非常关心开荒的工作进展,经常来队了解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保证了建队工作的顺利进行。仅仅用半年时间就建起了四幢职工宿舍、一间大伙房,挖了新水井,修了公路通了汽车,拉了电线安了电话,从其他队调来了一批工人,新队成为一个中等规模的生产队。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完成了2000亩地的开荒任务,金鸡弯正式命名为红建队(后为十二队),成了农场重要的橡胶生产基地。我虽然离开金鸡弯已经多年,然而,这方热土令我终生难以忘怀,魂牵梦萦!
(作者是广东省织篢农场原党委副书记、场长叶光仿,此文写在广东农垦创建60周年之际,刊登在《广东农垦事业的开创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