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阳江农垦都有一群这样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奉献。他们挺起了阳江农垦的脊梁,他们是一群纯粹的农垦人,他们用质朴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向党和农垦职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而广东省织篢农场党委书记王希略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王希略,广东省织篢农场党委书记,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当选的阳江市劳模。但凡认识王希略的人对他有一个共同的印象:雷厉风行,作风扎实,斗志昂扬。你只需与他见上一面,便会被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劳模身上的干事创业激情所感染;你若与他落座交谈,便会对他的赤子之心和俯首为牛的公仆情怀肃然起敬。
2016年5月,王希略服从组织安排,从广垦绿园肥业有限公司调任至织篢农场主持全面工作。当时的织篢农场橡胶产业疲软,经济结构单一,生产经营乏力。到任后,他直面问题,积极探索,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率先树起改革旗帜,成为垦区农场企业化改革的先行者。仅三年多时间,农场“一胶独大”的单一产业格局得到扭转,土地开发、光伏农业、橡胶生产多产业齐头并进,企业实现扭亏增盈,顺利脱贫摘帽。
不屈不挠 破解困局
盘活利用土地资源是破解橡胶农场当前经营难题最便捷最有效的举措,认识到这一点,王希略把做好土地文章作为企业化改革的首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对土地的管理与开发利用,主动作为,盘活闲置土地,加快合作项目引进步伐。期间,每个项目的推进情况他都一一过问,每项工程实施都深入现场了解实情,为工程推进遇到的难题出点子、鼓干劲,现场办公、排忧解难。为快速推进项目进度,他几乎每天奔跑在建设工地上,头顶大太阳,一身汗水一脚泥地狠抓落实。施工单位见到皮肤晒得黝黑的王希略打趣说:“王书记不像农场领导,像我们农村种田人”。
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农场许多土地项目的实施需要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而农场一直以来都疏于与地方政府协调沟通,导致政策落实方面被边缘化,给土地项目推进带来了重重阻力。缓和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破冰活动又成为了王希略挂在心头的一块心病,但在农村长大的他从未退缩,常对身边的干部职工说:“在农场企业化改革进程中,除了要提振干事创业精神之外,更要大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也就是我们农村人说的‘蚂蟥’精神。蚂蟥精神多可贵啊,一旦粘上,甩不掉,摆不脱,不吃饱喝足不松口”。为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王希略多次到县委县政府协调沟通,主动汇报工作,邀请地方政府领导到农场指导工作。在项目建设审批遇阻时,他亲自找县领导沟通协调,领导没空接见他,就在办公室门口蹲点,从下午2点半蹲到晚上11点。问题当下没有得到解决,次日一早再次前去沟通协调。一早上班的县长也被他这种甩不掉,摆不脱,不放弃的蚂蟥精神所感动,签批后还不忘叮嘱:希略同志啊,县政府还是能负担得起保安费用的,不需要你这临时保安来值夜,你还是保重身体,多想些兴企的法子吧。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王希略带领干部职工,以这种不懈努力的蚂蟥精神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僵局,地方政府对农场工作的关注与过问多了起来。仅2016-2017年,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领导来场调研指导工作就达十余次,一些数年不能解决的项目推进难题也得到一一破解,在与粤电集团合作的农光互补项目推进期间,遇到一些土地纠纷问题,县委县政府都主动出面帮忙协调解决。
主动作为 谋划转型
下属亏损企业是农场企业化改革进程中的一大包袱,王希略以敢于碰硬的精神和真抓实干的作风,对下属企业大胆试行改制。2016年底,率先对主营肉牛养殖的众隆源公司进行改制重组,将众隆源公司与农场生猪屠宰点打包经营,采取固定上缴承包费的内部承包方式,从大农场剥离出去,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功解决了4名职工的就业、创业问题。改制后的众隆源公司日均屠宰生猪30头,月均销售额达到180万元。改制当年财务状况明显好转,扭转了公司持续亏损的局面。改制后的众隆源公司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并及时总结改进,2017年即实现扭亏为盈,利润12.65万元。在众隆源公司改制成功的基础上,王希略大胆对处于亏损状态的金羽公司重新进行产业调整,从土鸡养殖转型为光伏养羊,在光伏板下配套养殖山羊,目前金羽公司减亏明显。
在抓好公司转型的基础上,王希略主动作为,又着力谋划产业转型,改变传统橡胶产业为支柱产业的被动局面,将光伏农业打造成农场第二大经济支柱。在推进光伏农业项目上,与粤电集团分三期合作开发农光互补项目:一期1200亩,于2016年在21队建成;二期1200亩,将于2019年8月在26队开工建设;三期5000亩,计划于2020年上半年在6队、11队开工建设。此外,还与广东中光能投资有限公司合作,在18队建设1000亩农光互补项目。以21队为基础,进一步探索推广光伏养羊、养鸡等光伏农业产业,力争3年内建成万亩光伏农业项目。
勇于担当 大胆创新
2017年是推行农场企业化改革的第一年,改什么?怎么改?有些同志深怕改革不好,使企业雪上加霜,越改越困难,也怕触动部分人员的既得利益,越改越乱,迟迟下不了决心,持观望态度。王希略不信邪,他说“改革哪有坦途可走,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摔跤就不走路了”。他毅然挑起改革的重担迈开步子朝前走,率先在阳江垦区推行橡胶经营体制改革,采取联产计酬制:针对往年部分生产队一级管理人员的作风懒散、人浮于事、不思进取的庸症弊病动真格,取消生产队管理人员建场以来实行的旱涝保收的月基薪制。改革方案提出之初,遭到不少人反对,王希略多次组织研讨会、宣讲会,阐述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制度的优越性,甚至亲自率队上门找个别“顽固分子”谈话做思想工作,不懈努力之下,最终改革举措在全场实施。
在新制的驱动下,全场16个产胶队干部工作主动性倍增,原来各项工作的“难点”也迎刃而解。招工方面,由原来的责任往上推,缺多少胶工就伸手向农场要,转变为队干自己担当责任,成为“当家人”,自掏腰包,想方设法招聘胶工。2017、2018、2019,连续三年,全场无论大小、优劣的生产队,胶工全部到位,无一缺岗;面对“两病”肆虐和台风灾害,全场干部职工严防死守,抗灾复产,确保橡胶高产稳产。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农场干胶实现突破性增长,总产515吨,增幅42.7%,人均产胶5.15吨,成为阳江垦区首个突破人均产胶5吨大关的农场。2018年,在过去一年的基础上,王希略带领全场职工继续深化改革,针对橡胶经营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提升改革方案,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干胶总产550.6吨,较橡胶经营体制改革前增长52.5%,职工年均收入4.89万元,增幅6.2%。
加强党建 助推发展
身为共产党员的王希略兢兢业业、勇于担当,时刻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起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担任织篢农场党委书记以来,他戒骄戒躁,永葆基层共产党员火热的战斗精神,积极带领全场干部职工在投身农场企业化改革中砥砺前行。
为解决生产队党支部人员少,基础薄弱等问题,王希略提出将生产队党支部合并为4个联合党支部,以实现生产队之间的智力共享和物资共享,共同谋划支部和生产队未来的发展,避免重复资金投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从机关本部选派4名优秀中层干部到工作薄弱基层党组织兼任“第一书记”,实现生产队党支部“第一书记”全覆盖,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促橡胶主产业健康发展,深化企业化改革,着力解决困扰橡胶农场发展的经营难题。合并后的场部片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生产发展中的政治引领作用,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建活动,以党建促发展,以党建促高产,以党建促高效,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与橡胶生产有机融合,同频共振。2018年以来,场部片党支部的4个生产队连续两年干胶总产遥居全场之首,人均产胶6.5吨,高出全场人均1.3吨,成为阳江垦区首个人均6吨以上的示范队(联合),职工人均收入连年增长,由3.6万元提升到4.8万元,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幸福感、归属感、自豪感进一步提升。
王希略常说:“有为才有位,有位须有为。”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人才竞争机制,提高人岗相适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对机关本部重点岗位负责人进行轮岗,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除实行轮岗制之外,还要求加大对中层干部储备人才培养,通过建立储备人才库,召开优秀青年干部座谈会,安排重要岗位锻炼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安排年轻干部参与急难险重工作,进一步激励青年干部敢于担当、踏实做事、无私奉献,确保农垦事业薪火相传。
改革是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需要领导干部先行先试,充当排头兵的开拓精神;需要不畏艰险、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王希略正是以这种开拓精神和责任意识在平凡的岗位上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为农场企业化改革走出了一条新路。
(阳垦政工、织篢农场政工)